树鼩,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文/ 王德华

树鼩属攀目树鼩科,包含两个亚科(昼行性树鼩亚科和夜行性树鼩亚科),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区从印度到菲律宾,从中国西南部到爪哇岛、婆罗洲、苏门答腊岛和巴厘岛的热带雨林等。我国现生树鼩只有1属1种,即中缅树鼩,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西藏和贵州等地,为昼行性活动的物种。
树鼩体形小,体重为200~250克,在人工繁殖条件下无明显繁殖季节,其生殖与发育周期相对较短,妊娠期为45~50天,每胎有2~6只,个体出生后4~6个月就达性成熟。树鼩是杂食性动物,喜食水果和无脊椎动物,特别喜食节肢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树鼩每天有两个活动高峰:上午8点至10点和下午5点30分至7点30分。树鼩的体温相对较高,白天最低体温为38.7℃, 最高达40℃。树鼩的视觉系统发育很好,能辨别颜色。树鼩可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 频率为0.4~20千赫。
树鼩与灵长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作为灵长类动物的近亲,树鼩在生理解剖、神经发育、病毒感染特性及心理应激模式等方面与灵长类甚至人类存在高度的相似性。
例如在神经系统方面,树鼩的四爪对趾适合单爪抓握东西,说明其神经系统发育良好。再如大脑前额叶,人类的大脑前额叶高度发育,树鼩与灵长类的大脑前额叶已经发育,而大鼠、小鼠等的大脑前额叶几乎没有发育。树鼩的大脑与体重的比值甚至高于人类。因此,树鼩神经系统是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模型。
研究发现,树鼩的许多病毒感染特性与人类相似。树鼩能感染人类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轮状病毒、疱疹病毒等。
科学家研究树鼩的体重、空腹血糖含量、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发现其空腹时的血糖含量随个体体重增加而升高。有意思的是,这种相关性仅在雄性树鼩中发现。雌性树鼩的体重、空腹血糖含量、腰围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些现象在其他非人灵长类和人类中也有相似的存在。
树鼩在神经及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在很多方面具有可用来替代猕猴等大型灵长类实验动物用于实验的遗传基础。树鼩的药物代谢酶与人体接近,肝脏和肌肉组织蛋白组表达谱比大鼠、小鼠更接近人类。
树鼩是较理想的研究癌症的动物模型。许多研究显示:树鼩可自发各种癌症(如肝癌、淋巴瘤、肺癌等),也可诱发各种癌症。在其他疾病研究领域,如病毒性肝炎、耐药细菌感染、败血症、代谢性疾病、近视防控研究等,树鼩都是理想的动物模型。而且,树鼩是模拟人类抑郁症的理想模型之一,已得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证。
树鼩通过近亲繁殖产生稳定的后代,这有助于人们建立标准化的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品系。可以预见,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树鼩将在心理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各个领域中为人类作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售价12.00元 〗 

 
《科学画报》2023©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24827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