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 公众化 国际化——未来10年的中国考古
-
-
193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发刊词中说:“要中国真正科学化,我们要极端注意的,就是本国民众和儿童。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儿童是将来的主人。”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一是要科学化;二是要公众化;三是科学化还要转化成公众化,特别是年轻化,因为科学要为人类现在和未来发展进步服务。
同理,考古既要科学化,也要公众化,今后还要国际化。通过科学的考古取得更多发现和研究成果;通过公众的考古让考古成果惠及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通过走出国门的考古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做大中国方案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未来10年中国考古的基本遵循和前行之路。
回顾中国考古百年之路
说到未来10年的中国考古,就不能不提走过百年之路的中国考古。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史前遗址,拉开了中国考古大幕。100多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大量发现和研究成果,常被人们用4句话来概括:延伸了历史的轴线,增强了历史的信度,丰富了历史的内涵,活化了历史的场景。
先说考古延伸了历史的轴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先秦时期的文献算起只有三四千年。100多年来,考古学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发现了陕西蓝田、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和山顶洞等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存,证明了中国是人类进化及东亚地区人类起源的摇篮,把中国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到了200万年前,复原出司马迁等史学家都鲜有记载的远古历史。这些考古成果无不延伸了历史的轴线,为编写中国古史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学术基础。
再说考古增强了历史的信度。我们常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但国外过去认为以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史只有3 500年,比西方晚得多。100多年来,我们通过以浙江良渚遗址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成果,彻底更正了西方传统误识。
良渚遗址1936年发现于浙江杭州良渚镇,近90年来的发现研究证明,在距今5 000年前,这里就建成了100多平方千米范围、由300多处遗址群构成的巨大规模的聚落群,有比夏王朝还早1 000年的良渚王国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但成为信史,还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接下来说考古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发现的祭祀坑就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三星堆遗址代表的古蜀文化,过去仅在《华阳国志》等一些文献中有些许记载。考古成果显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青铜.多与以河南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遗存相似,显然是从中原地区交流过来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大立人像、纵目人像,还有金面具、金杖等前所未见,尽显西南地区本地文化的独特风格。
再接下来说考古活化了历史的场景。考古学原本只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科学。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各地基本建设如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又发展出对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和保护的考古新域。到了21世纪,还出现了对考古成果展示传播、利用活化历史场景的工作。
这几年,公众考古活动更加多样化,考古图书报刊大增,影视也从早期的纪录片走向了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像近些年主流媒体推出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等,都是为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文化遗产,喜欢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
在文旅融合时代,中国考古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将从博物馆进一步走向更大空间的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近年提出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则为考古成果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更大舞台。大型户外考古文创、沉浸式体验等活化利用新形式都将陆续登场。打造中国原创考古主题乐园,也不再只是概念上和图纸上的美丽愿景。
展望中国考古未来之道
100多年来,中国考古走过了从考古专业到考古行业,从考古产业到考古事业的发展之路。未来10年的中国考古将沿着两条道路继续前行:一条是持续践行科学发现和研究初衷,务实求真,复原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条是不断拓展保护、利用的全新领域,把考古成果转换成可以活化利用的社会文化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考古未来10年还将发展出一条比过去百年考古更加国际化的新路,会在考古成果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过程中,向世人全面真实地展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考古之林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线的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何以文明”数字艺术大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最后,说到未来10年的中国考古,还不能不提已走过90年办刊历程,并在2012年率先在国内开设“公众考古”专栏的《科学画报》。我作为作者有幸与这个栏目相生相伴,一起走过了10年路程,10年文章结集的《考古真好》新书也在今年7月上架。
总而言之,《科学画报》不忘初衷,牢记发刊时的使命,提高广大国民的科学素养,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科学志趣,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未来10年的中国考古,不但将大有可为,而且会大有作为。
高蒙河,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文化遗产传播专委会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公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售价12.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