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的机会和展望
-
-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一时流言四起,这一度使他和教练孙海平陷入了巨大的社会舆论之中。幸运的是,经过10个月的治疗与康复,刘翔迅速恢复到了巅峰状态。2012年6月,刘翔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以12.87秒的成绩夺冠。运动医学在刘翔的复出之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将医学与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临床学科,运动医学不仅应用现代医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和防治运动创伤及相关疾病,同时也运用科学运动的方法治疗因缺乏运动导致的慢性疾病,从而实现防治伤病、促进健康、恢复机体功能和维持健康状态的目标。
我国运动医学历史深远
追本溯源,我国传统医学自古便推崇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庄子》中记载的“熊经鸟伸”之术以及后来的“五禽戏”等均是从运动入手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的。
中国现代运动医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余年的艰难岁月中,我国老一辈运动医学从业者铺就了中国运动医学的早期发展道路,为这项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北京奥运会前夕,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运动医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历经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运动医学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2020年,运动医学被国家确定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并成为国内多所大学和三甲医院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运动医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运动处方促进健康
现代医学证据表明运动对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份涉及10万例样本的研究数据显示,久坐和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每日半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可令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2%。高强度运动则被证明可以诱导分泌细胞因子,帮助人们降低食欲,实现控制体重和血糖。中老年人坚持运动不仅能保持良好体能,而且有助于预防认知障碍,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面对肿瘤,运动可以通过促进人体释放抗癌因子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抗肿瘤免疫力,降低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如何让广大群众有计划、科学地走上运动促进健康之路呢?“运动处方”成了有效、可靠的实现手段。运动处方由临床医师和运动康复师合作完成,二者系统评估服务对象的身心状态,根据检查结果、运动风险、体质状况和疾病阶段,以个性化的处方形式规划其运动频率、强度、形式、运动总量和训练进展,形成目的明确的运动指导方案。
在政府、学会、从业者的共同协作下,运动处方已在我国获得推广与应用。未来,运动处方的积极推广和合理使用将进一步揭示科学运动对生命体的影响规律,并在实践中推进运动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助力实现全民健康这一宏伟目标。
受伤后重返运动
在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民众参与运动的热情和需求与日俱增。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运动损伤和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日渐增加,患者在运动损伤后对重返正常生活和重返运动的需求对运动医学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的诊疗原则与学科宗旨,现已成为中国运动医学领域的共识和标准。
随着广大从业者将关注点从局部损伤修复提升至整体功能改善,运动康复的重要性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重返运动的需求决定了早期康复理念必定贯穿运动医学治疗的全周期。术前积极康复被证明可以有效改善手术疗效。外科技术微创化、手术器械精准化与内植入物的功能替代让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以前十字韧带重建为例,术前规范康复训练、术中应用人工韧带、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有效避免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和功能恢复不佳等问题,帮助患者尽早重返运动。
未来,如何制订个性化康复方案、科学运用康复技术和器械帮助患者在伤后和术后快速恢复功能将成为研究热点。从当前来看,虚拟现实(VR)、外骨骼、可穿戴式传感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先进技术的进步必将促使运动康复领域朝着更为精准、高效的方向前进。
科技推动医疗技术进步
科技发展极大地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创新理念下,大量新技术和产品已应用于运动医学这一新兴领域。以新材料在临床植入物中的应用为例,早期金属螺钉已发展为目前的聚醚醚酮(PEEK)及各种新型可吸收材料螺钉,早期钛合金缝线锚钉已发展为高强度全缝线锚钉。
随着对疾病的深入了解,手术新技术也得到发展和推广。例如,对巨大不可修补肩袖撕裂,早期采用的单纯清理和部分修补已发展为补片桥接、上关节囊重建、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增强、球囊填充,以及反肩置换等众多旨在恢复功能的重建技术,超越了传统骨科的解剖重建理念。
又如,在前十字韧带重建中应用人工韧带,将手术目的聚焦于术后功能恢复而非单纯组织再生,突破性地将术后重返运动时间从平均10个月缩短至3个月,充分体现医疗技术创新理念的革命性转变。
围绕软骨损伤和肌腱病,富血小板血浆(PRP)、蛋白胶原提取物,以及具备应用潜力的干细胞技术使生物治疗成为患者更好的选择。此外,表型组学、基因编辑、机器人导航、大数据分析等新型技术有望在未来应用于临床,解决目前运动损伤治疗中存在的难题。
国产化医疗器械初露头角
长期以来,进口产品一直占据国内运动医学领域主导地位。从发展民族企业、控制医疗费用、增进人民福祉的角度出发,运动医学的医疗器械国产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近年来,运动医学药械领域的不同赛道上已经涌现出多家国内企业。然而,目前国产化的运动医学药械产品仍处于模仿阶段,将来如何做出具有中国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仍需积极开展医工研企多方面融合。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各学科交叉融合,以企业为载体,通过临床转化培育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有临床生命力的产品未来可期,这应该成为衡量医生、科研工作者,以及企业人员工作成效的黄金法则。
我国运动医学面临新机遇
无论是建立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还是应对运动损伤治疗模式的创新与康复技术的新挑战,我国运动医学事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疾病治疗到健康保障,从诊疗规范到理念革新,我国运动医学发展之路不断向前延伸。诚然,我们在某些领域仍与国际同行存有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远非一日之功。切实有效地实现医体交叉融合,将“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理念贯彻至行业内各个领域,始终找准并走好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需要全体中国运动医学从业者的决心、毅力、勇气和智慧。
陈世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骨科医师学会运动医学主任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售价12.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