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下旬,第25届罗马边墙大会(LIMES XXV)在荷兰举行,中国学者首次组团参会,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长城考古成果,并以中国长城和英国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的“双墙对话”为契机,推动两大边墙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
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不列颠岛上,是2000年前罗马帝国占领不列颠时,由罗马帝国君主哈德良主导修建的一条用石头和泥灰构成的防御工事。它长约120千米,高约4.5米,底宽约3米,顶宽约2米,筑有堡垒、要塞、望塔、壕沟、定居点等,目前残存高度平均约2米。哈德良长城作为漫长的罗马边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7年和中国长城一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难看出,罗马边墙和哈德良长城的英文表述都没有用“长”(long)之类的形容词。哈德良长城英文名中的“wall”,常指墙壁、围墙、城墙、屏障,并无“城”的含义。“Hadrian's Wall”可直译成“哈德良墙”,或据其建筑材料属性译为“哈德良石灰墙”。同理,罗马边墙“limes”一词的原意是石灰,后来它成了古罗马边境城墙的专有名词。这就是说,“哈德良长城”很可能是翻译成中文时,对标中国长城的一种中文语境的表述,而“罗马边墙”则是从戍边防御功能角度来翻译的。
把中国长城翻译成英文“the Great Wall”由来已久。举个例子:1903年最早来中国对长城进行专项田野调查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威廉·埃德加·盖洛,后来出版了《中国长城》一书。他既没用“长”(long)之类的形容词,也没有用“城”(city)这样的名词,而是将书名写为“the Great Wall of China”。而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上,长城的英文就写作“the Great Wall”,可直译为“巨大的、极大的墙”,甚至是“伟大的墙”,这已成为“长城”广为接受的英文表述了。
中国最早把长城称作“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据最新面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系年》篇记载:“(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可见,长城修建史可以上溯至2400年前,亦即“长城”已经被叫了2000多年了。
说起来,长城在历朝历代尽管不乏长堑、墙堑、塞围、界壕、边墙、边垣等称谓,却鲜有“长墙”的叫法,而是一直流行“长城”之名,这是因为长城并非只是一道道长长的防御墙。
回顾历史,修建于东周秦汉、隋唐五代、宋辽金明等十多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一个由镇城、卫、所、堡、敌楼、烽燧和线性墙体等组成的纵深防御体系,还包括壕堑、界壕以及敌台、马面、水关、铺房等单体建筑,此外还有采石场、驿站等相关遗存。随着岁月潜移和戍边需要,这些星罗棋布的关口堡寨渐渐从屯兵驻军之地形成城镇聚落,在长城脚下和沿线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所以,长城虽然是长长的城墙,但又来源于“城”,是“城”的扩大和延长,或者说“城”是由其演变而来的。
最新长城资源调查显示,各代长城资源分布在我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市县,遗存总量为43721处。其中单体建筑超30000处,关口城堡超2000座,可见中国长城并不像罗马边墙或哈德良长城那样相对单一。
最后要说的是,号称“万里长城”的长城其实不止10000里(5000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长度超过10000千米,明长城长度为8800多千米,长城总长度超过21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