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创新性思考
-
-
认识衰老和人口老龄化
衰老,一个人类诞生即产生的古老话题,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衰老背后的复杂机制一直困扰着人们。在人类历史上,对衰老机制的探索与尝试延缓衰老的实践经久不衰,其背后是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和对机体功能减退的焦虑。
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往往夹杂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多种疾病互为因果。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机体功能下降、多病共存、社会参与能力下降,都会导致整体活力下降。个体衰老这一自然进程的速度和结局,影响到人口寿命和年龄组成结构。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和保障体系不断完备,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如果不同时伴有出生率的升高,就会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我们称之为人口老龄化。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对个人身心和社会的影响越发突出。面对这样的局面,科学认知衰老并据此找出应对策略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具的成熟,人类似乎找到了揭开衰老本质的钥匙,衰老研究成为热点,延缓衰老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应运而生。这些的前提是对衰老的科学评估,关键是应对衰老的理念的革新。对衰老的科学认知,可以为制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并提出创新性思路,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冲击中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应对个体衰老和人口老龄化的目标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简单的医学健康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牵涉老年健康、医药卫生、养护、保障体系、家庭活动和成员关系、社会力量参与和资源分配,甚至还有诸多经济问题。厘清衰老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明确背后的重点、难点以及目标,是解决该复杂问题的首要工作。
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对老年群体而言,以身心健康和广泛社会参与度为典型特征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社会而言,通过社会活动的不同参与方的协作,重新布局劳动力人口和产业,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则是理想的模式。
对个体而言,理解衰老的自然进程并积极应对,以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个体身心健康,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个体追求的目标,也是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基石。
调和个体健康需求与衰老的关系,理顺个体增龄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整合多学科和资源力量,提出创新性的应对策略,是破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希望之门。
关于积极老龄化的思考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我国已从政府、社会、卫生与健康、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应对。为了进一步实现创新性的应对,提出以下4点设想供思考。
● 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重点前移、重点下移的政策
除了大中城市之外,要努力发挥基层卫生单位及家庭医生的作用,在小城市、乡镇及农村地区加强定期开展基本项目的体检及健康生活指导。扩大体检人群后,可以尽早预防、发现及治疗疾病,实现以小成本谋大福利。
● 鼓励并支持积极应对老龄化、有创新目标的中小型企业,给予多方面优惠
要发挥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思维,多元化应对老龄化服务。例如:鼓励研发智能手杖(用高科技改进现有拐杖,可及时提醒老人前有斜坡、障碍物等);设立户内不伤眼的紫外线仪器(让老人不出门就能享受人工阳光,减轻骨质疏松,避免骨折);研发便携式多功能手镯,兼有测定心率、耗氧量以及定位功能(应对突发脑血管疾病、失智老人走失等意外状况);为居家老年人设立自动式陪伴讲话、相互沟通的设备(如定时自动播放音乐、问候、聊天、告知新闻等,不需要老人自己开启,缓解老人寂寞情绪、减轻子女陪伴或雇用居家保姆的压力),等等。这一措施将有利于拉动内需,推动、扩大内循环。
● 尽早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中高级老年健康医学人才,防患于未然。
全面了解我国老年健康与疾病的特点,凝练出一批严重影响国家及家庭的老年疾病的重点和难点,如认知障碍、运动障碍、视听障碍、免疫失调、代谢失调、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有计划地利用大数据、远程教学、医联体等方式,以基础、临床及预防结合的方式建立新型的老年医学课程教学及研发项目,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 民政部门试点发行“银发彩票”或
设立专项老龄捐助基金
通过调动社会及民间资源,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筹集不同来源的资金。通过有效管理及使用资金,分担国家为老龄化支出的部分经费,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创新型健康老龄化规划的实施。
赵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老年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教授。
闻玉梅,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届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售价12.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