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画报》中的科学家与大众——兼论源头性科普的价值
-
-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科学画报》传播科学的方式、特征及其影响,受到了科技史、科学传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挖掘了《科学画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内容特点和独特的传播理念,分析了《科学画报》如何融合并传递中西方的科学观等。这些工作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画报》的定位与影响的理解。在科普资源和科学教育资源的源头供给愈发重要的今天,我们将从科学家如何参与科学传播这一视角出发,讨论源头性科普的价值和实践途径,期望能够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展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融合科学思想与科学教育
《科学画报》创办之初的编辑部成员都是科学家,竺可桢、裘维裕等科学家都是《科学画报》的特约撰稿人。这些怀抱着科学救国理想的科学家,在通过《科学画报》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出浅入深”的方式,将自己对“什么是科学”的理解传递给公众,并且辐射到科学教育领域。
在栏目设置方面,早期《科学画报》每一期的首篇是通论,讨论的是关于科学思想与科学的本质问题,而不是科学知识。这些主题包括“科学与常识”“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科学的理法”“科学在教育上之价值”等,涉及科学的目标、方法与价值等问题。在作者群体方面,每期都有科学家撰写文章,讨论科学热点问题。其中,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推广部作为一个职业科学家群体,撰写了53篇文章。科学家从源头上对科普资源提供供给,不仅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的融合。
以化学为例,化学家柳大纲曾撰文《化学与古物》,文章介绍了化学家如何利用专业知识来保存文物,在说明化学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普及了电解等化学原理。《科学画报》上的文章不仅讨论化学思想,如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化学的学科特征、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开设有新化学专栏,介绍最前沿的化学进展,如青霉素的相关化学知识以及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在生理学和医学上的应用,还有专门的化学游戏、小工艺、图解化学、家庭化学栏目。
《科学画报》的撰稿科学家致力于将科学前沿用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些努力很快就取得了成效。即便是在刊物发行的第一年,《科学画报》每期销量也十分可观,风靡程度堪比社会文艺类期刊,最初的数期被再版了多次。
《科学画报》还被科学教师推荐为理科课外读本,并设有专门的“理科教材”栏目。我国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在《科学画报》的通论中发表了多篇探讨科学教育的文章。科学教育被认为是科学救国的重要手段,而且好的科学教育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一些科学家强调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和实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如尚尧在《科学教育与道德》一文中提到:“科学的精神,重在实际。一切科学知识,都由实证得来,并且还由自己鉴定。所以研究科学,最注重的是实验。”他们还强调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如薛鸿达在《改进我国科学教育之途径》一文中提到:“有了科学实验的工具,才可谈训练科学思想,学生会得自己动手做实验以后,算学运算的能力,也就自然地会养成了。”在实验仪器难以满足的状况下,总编辑杨孝述建议政府增加对科学教育的投入。
“理科教材”栏目涵盖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仪器原理的说明和介绍,也有专门介绍科学家的专栏——“科学名人”。同样以化学为例,“理科教材”栏目介绍过硫的形态、分布、制备方法以及硫的化合物,讨论了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有多大,也曾连载水银实验。
科学的变迁与科学思想的延续
《科学画报》从创办到现在,过去了90年。在90年后的今天,源头性科学科普依然重要,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普及仍需重视。
与创刊初期不同的是,我国今天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研究的条件和能力突飞猛进,科普的目标从科学救国等演进为服务创新发展、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今天的科学研究亦发生着变迁,科学研究的认知内容大幅度增长,科学研究的组织形态也在演化,呈现出新特点,如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深入,学科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科学研究开始更多地面向医疗、环境、能源、气候等复杂的、紧迫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科学家面向前沿不断探索,也需要社会公众在理解科学新形态的基础上对前沿科学与新技术持有更加正面的态度。
我国的一批科学家持续投入到科普研究和实践之中,力求做源头性科普。《科学画报》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源头性科普的优势,不单单在于科学家可以确保科学内容上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可以帮助公众重构科学研究的真实而完整的过程。这样的科学传播工作可以促进公众理解整个科学的认识论过程,让公众对科学有更全面的理解。
为此,科学家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之中、参与到科普资源供给侧的改革之中,既可以保证科普资源的科学性,又可以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科普与科学教育之中,还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新时代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既包括如何将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科学的本质相结合等传统核心问题,也包括如何针对公众知道什么与不知道什么的不同前提进行科普和科学教育、科普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新问题。
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科学画报》
-
〖
欲看更精彩文章、图片,请购买科学画报。每月月初出版发行,铜板纸彩色印刷,每本售价12.00元 〗
|